近镜头丨“将心比心、以心换心”
江山万重,皓月千里,当你正享受这盛世中的天伦之乐时,让我们一起体会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
进入农历三月,查干湖畔的人们,开始往湖里放鱼苗。从一粒粒粮食,到入口的美味。
给新车精确地装上四个轮胎,两个不知疲倦的机器手只需要2分30秒。而这里,却同时上演着冬春两季。此前,吉林颁布实施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去年出台配套实施细则,成为全国第5个出台相关法规的省份。如果你喜欢风光,这里的景致不逊世界任何地方。去年底,国家发改委评定的地级城市信用指数吉林省综合评分居全国第3位,入百率居全国第1位。
面对即将到来的冬奥会,吉林提出了冬奥在北京,体验在吉林的理念。今年前两个月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34.9%、居全国第3位。1977年和1980年,一场雨凇灾害和百年不遇的大旱,让32万亩林木毁于一旦。
两年时间,他们顶风冒沙,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一锹一锹填土、一桶一桶浇水,精心种下6400亩落叶松,可成活率不到8%,险些全军覆没。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挫折磨难,塞罕坝人的骨头更硬,意志更坚,办法更多。为解决沙地造林绿化树种问题,在塞罕坝工作了20多年的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李兴源,通过引进樟子松种子,用雪藏种子育苗法,成功培育出了樟子松壮苗,从此樟子松在坝上落地生根。乌蒙山下,绿海重生,珍禽归来。
陕西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的面积,这片沙漠生命将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当年,望海楼不通水电暖,大雪封山时半年无人迹。
住工棚、喝雪水、啃咸菜、吃冷饭,艰苦的环境中,老一代务林人的榜样力量是他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今天的塞罕坝,有职工1972名,许多都是林二代林三代,他们很多人的姓名中带林、木、绿、海这样的字眼,走近他们,说的最多的,都是祖辈父辈植树造林的艰难和守林护林的责任。绿色的根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时维处暑,塞罕坝万亩林海满目苍翠。
通过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多种举措齐头并进,如今已是满眼苍翠,换了人间。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百姓和乐共享富春山居生态兴则文明兴。夏有林海滴翠,百花烂漫。从一棵松到百万亩,从茫茫荒原到生态宝地,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在高寒沙地上书写了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铸就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塞罕坝精神。
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过去10年,中国森林资源增长面积超过70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专家指出,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艰苦恶劣条件下,塞罕坝都能够建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岭,其他地方完全能走出一条可复制的生态文明之路
绿色的根塞罕坝,意为美丽的高岭。又一个20多年过去了,2008年,刘军和妻子王娟来到位于塞罕坝林场深处的望海楼当瞭望员,成为第三代塞罕坝人。
陕西榆林以每年1.62%的荒漠化逆转率,不断缩小毛乌素沙漠的面积,这片沙漠生命将尽,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建设美丽中国新蓝图,需要更多的塞罕坝曾经一度萎缩的呼伦湖,随着近年来一系列修复和治理项目的实施,水域面积逐年扩大,湿地生态逐步恢复。大家跑着笑着,冲上荒原,种下一棵棵树苗,10年后,60多万亩树木在塞罕坝拔地而起。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85%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这是一组令人欣喜的镜头:汉水迢迢,一波碧流送别秦巴腹地,澄澈北上。今天的塞罕坝,有职工1972名,许多都是林二代林三代,他们很多人的姓名中带林、木、绿、海这样的字眼,走近他们,说的最多的,都是祖辈父辈植树造林的艰难和守林护林的责任。西子湖畔,天朗气清、岸绿景美,百姓和乐共享富春山居生态兴则文明兴。
当年,望海楼不通水电暖,大雪封山时半年无人迹。为加快造林进度,1962年来到林场的原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张启恩和工人们边干边研究改进了植苗锹,创造了三锹半缝隙植苗法,看似简单的一插、一提、一拧,却比传统方法造林功效提高一倍以上。
乌蒙山下,绿海重生,珍禽归来。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这里代代相传,永不褪色。
宁夏西海固,曾经苦瘠甲天下。抗战时期当过游击队长的王尚海,像是要奔赴新的战场,带着妻子孩子上了坝他们抱着为国家扛活、让荒原变绿的朴素愿望,响应党的号召,听从党的召唤,和他们种的树一样,在塞罕坝落地扎根,成为第一代塞罕坝人。
1962年,承德农专农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赵振宇,和大家一起唱着歌上了坝。红色的魂三代塞罕坝人在沙地里播种、在石头缝里栽绿,建成百万亩人工林海,这是一部艰苦奋斗的绿色奇迹,更是一曲无私奉献的红色壮歌。1984年,河北林业专科学校毕业生刘海莹来到塞罕坝,成为基层林场的第二代塞罕坝人。此时距他们上坝,已经过去将近20年。
终于,历时50多年,昔日草木不见,黄沙弥漫的塞罕坝,如今已是春有群山抹绿,雪映杜鹃。相信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美丽的高岭塞罕坝将更加美丽。
没什么能够阻挡塞罕坝人的脚步。痛定思痛,他们再次挖土浇水,把改良后的落叶松幼苗一一种下。
和他一样,数百名务林人用信念和坚持接过接力棒,努力让树长得更高、林变得更密。时维处暑,塞罕坝万亩林海满目苍翠。
现在的塞罕坝已经走上了绿色高质量发展道路,条件不再那么艰苦,但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已融入塞罕坝人的血脉,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追求。为解决沙地造林绿化树种问题,在塞罕坝工作了20多年的原河北省林业厅厅长李兴源,通过引进樟子松种子,用雪藏种子育苗法,成功培育出了樟子松壮苗,从此樟子松在坝上落地生根。每到重要防火期,刘军夫妇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辖区方圆20公里林海的火情并汇报。为提高沙地造林成活率,林场已过世的老科长王文录当年带领技术人员,反复试验,创新了沙棘带状密植、柳条筐客土造林等一系列新方法。
通过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多种举措齐头并进,如今已是满眼苍翠,换了人间。两年时间,他们顶风冒沙,渴饮河沟水,饥食黑莜面,一锹一锹填土、一桶一桶浇水,精心种下6400亩落叶松,可成活率不到8%,险些全军覆没。
专家指出,在极寒、干旱、高海拔的艰苦恶劣条件下,塞罕坝都能够建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岭,其他地方完全能走出一条可复制的生态文明之路。面对一波接一波的挫折磨难,塞罕坝人的骨头更硬,意志更坚,办法更多。
冬有白雪皑皑,银装素裹这片绿色屏障紧紧扼守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南缘,与河北承德、张家口等地的茂密森林连成一体,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成为京津冀和华北地区的风沙屏障、水源卫士,也成了塞罕坝健康发展的根基。蓝色的梦如果按一米的株距排列,塞罕坝的林木可以绕地球赤道整整12圈,相当于给这个蓝色星球系上12条漂亮的绿丝巾。
「小礼物走一走?雪碧可乐来一罐!」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吧
哇~真是太棒了